高温天气结束 铝价或将下调
来源:中国有色金属报
时间:2022-09-06
点击:
8月份,酷热席卷全球,欧亚大陆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,各地供电设置面临极大压力。其中,欧洲多地电力价格飙升,导致电解铝行业再次发生减产。国内西南地区受高温影响严重,四川地区发生大规模减产。在供应端干扰下,国内铝价自7月中旬的17000元/吨附近,最高反弹至8月下旬的19000元/吨上方。目前,高温天气开始消退,美联储大幅加息预期提升,铝价是否面临“退烧”?
笔者认为,从短期来看,宏观情绪偏空,美元指数的走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压制,使得铝价承压。但从中期来看,欧洲的能源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,电解铝减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,其下游及终端消费将更依赖进口。而国内凭借更为低廉的能源价格,铝材出口具备低成本优势,这使得国内第三、第四季度出口大概率保持良好态势。在国内传统消费淡季中,终端消费表现出明显韧性,中游和下游环节累库幅度有限。在高温天气结束后,下游企业开工有望迅速恢复,从而带动库存去化,基本面持续改善使得沪铝价格抗跌,若宏观情绪改善则具备较强的反弹动能。待“金九银十”消费旺季过后,需求走弱,供应压力凸显,铝价将再次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。
成本支撑明显
本次回调压力弱于6月
上周,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“鹰派”言论之后,市场再次提升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,铝价3天跌幅接近1000元/吨,再次面临巨大的回调压力。笔者认为,本次回调压力将明显弱于6月份。一方面,6月份,电解铝行业利润在3000元/吨以上,无论从铝厂本身的套保需求角度,还是需求转弱背景下的行业上游的高利润不可持续的角度来看,铝企都面临利润回落风险。利润越高,回落的幅度越大,当前,行业利润已回落至400元/吨附近,因此,继续回调的空间较小。另一方面,目前,电解铝成本支撑明显,6月中旬,电解铝平均成本在18100元/吨附近,8月末,成本仍在17900元/吨附近,变化幅度极小。且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,氧化铝、预焙阳极及电力成本回落的空间相对有限,这使得电解铝生产成本将长期处于较高位置,对当前铝价形成支撑。
海外能源价格高企
减产将进一步扩大
通过对欧美地区的电力结构分析可以看出,可再生能源、天然气、煤炭、核能等能源占比较多。不同于美国,欧洲的天然气、煤炭供应更依赖于进口。2021年,欧洲天然气消费量约为4800亿立方米,近40%是从俄罗斯进口的。2022年,地缘政治局势的紧张导致俄罗斯的天然气断供,欧洲天然气价格持续飙升,而欧洲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俄罗斯能源的替代品,间接推高了全球天然气价格。当前,北美地区两家铝厂受能源价格走高影响发生减产情况,减产规模达30.4万吨,后期不排除进一步减产的可能。
除此之外,今年高温干旱也对欧洲的能源结构造成了重大打击,欧洲多条河流水位显著下降,严重影响了水力发电效能。此外,水源不足还会影响核电站的冷却效率,高温天气也减少了风力发电量,导致核电站和风力涡轮机也难以施展。这使得欧洲地区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,直接导致多个高能耗产业相继停产。考虑到当前欧洲能源结构的脆弱性,笔者认为,今年,欧洲电解铝减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。
回溯欧洲地区电解铝产能变化情况,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,除俄罗斯以外的欧洲地区,累计减产已超过150万吨(不包括2021年能源危机发生的减产)。减产的原因有多种,但归根到底还是成本问题,比如,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,欧洲地区电解铝价格跌破成本线,引发欧洲电解铝厂大规模减产;2007—2009年,欧盟对西班牙、意大利、英国等地区发起电价反补贴调查,导致电价上升,当地铝厂发生减产。当时,英国政府还计划于2013开始,要求发电企业缴纳额外的碳排放费用。这些措施均使得欧洲的用电成本提升,导致前期停产的电解铝企业多数再未复产。
自去年欧洲地区爆发能源危机以来,当地用电成本便居高不下。而在地缘政治局势和极端天气影响下,欧洲地区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更是创下历史新高,如果按当地平均电费650欧元/兆瓦时计算,则折合人民币4.5元/千瓦时。欧洲电解铝吨铝生产能耗在15500千瓦时左右,据此计算,吨铝生产成本接近7万元/吨,没有长协电价的铝厂根本无法负担,电解铝减产威胁不断扩大。2021年至今,欧洲已经发生减产的电解铝产能132.6万吨,若在进入秋季之后,欧洲地区能源短缺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,电解铝有进一步减产风险,后续减产规模预估在60万~80万吨左右。考虑到欧洲地区供应弹性极差,减产之后较长时间难以恢复。
能源属性凸显
出口具备成本优势
市场普遍认为,有色金属除了具备商品属性外,还具备较强的金融属性。铝不同于其他金属,还具备较强的能源属性特征,这点常常容易被市场所忽略。生产1吨电解铝需要用电13500千瓦时,在所有有色金属中单吨耗电最高。除此之外,其电力成本占总成本的34%~40%左右,因此,也被称为“固态电”。1度电平均需要消耗400克左右的标准煤,则生产1吨电解铝平均需要消耗5~5.5吨标准煤,国内电力成本中煤炭的成本约占电力生产成本的70%~75%,在煤炭价格未被调控之前,期煤价格与沪铝价格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。
目前,国内煤价格因稳定的供给和政策的调控,与海外主流消费地的煤价产生明显价差。秦皇岛港口动力煤价格190.54美元/吨,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(Newcastle)6000千卡NAR动力煤离岸价为438.4美元/吨,哥伦比亚玻利瓦尔港(Puerto Bolivar)动力煤离岸价为360美元/吨,俄罗斯波罗的海港口(Baltic)动力煤离岸价为110美元/吨,远东地区东方港(Vostochny))6000千卡NAR动力煤离岸价为158.5美元/吨,全球主流消费地的煤炭价格除少数低成本地区外,均明显高于国内。因此,国内的电解铝生产具备较强的能源成本优势,在当前全球能源价格高企的背景下,这一优势将持续凸显。
由于国内不同的铝产品出口关税有较大差异,铝锭的成本优势在出口环节并不明显,反而体现在铝的下一环节铝材上面。从具体数据来看,今年7月份,中国出口未锻轧铝及铝材65.21万吨,同比增长39.1%;1—7月份累计出口416.06万吨,同比增长34.9%。在海外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变动的情况下,出口高景气度有望维持。
消费略显韧性 “金九银十”可期
在今年7—8月份的传统消费淡季,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。受此影响,四川、重庆、安徽、江苏等地区均发生限电限产事件,导致多地工厂停工。从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来看,7月初为66.5%,8月末为65.4%,下降近1.1个百分点,较去年同期开工率下降3.6个百分点。从库存水平来看,8月份铝锭仅累库0.4万吨,7—8月份,整体还表现出去库5.2万吨。8月份,铝棒累库0.26万吨,7—8月份,铝棒累库1.13万吨。因此,7—8月份,整体保持去库状态,仅8月份小幅累库0.66万吨,这表明当前市场消费仍具有较强韧性。从消费终端来看,新能源车及风、光发电景气度维持,对铝消费的拉动将贯穿全年。房地产整体仍不改下行趋势,高温天气的消退有助于工地复工,而2000亿元专项“保交楼”全国性纾困基金启动,也有助于竣工环节的改善。因此,笔者认为,“金九银十”消费旺季仍然可以期待。